深化金融制度型开放 为实体产业“活血”

2023-12-28 12:41:56 编辑:贸促会贸易报社 中国贸易报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金融活则经济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强化金融功能。”12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涂永红在中国人民大学和四川省金融学会联合主办的2023天府金融指数发布会上呼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金融制度型开放,有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涂永红认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疤痕效应和周期效应叠加影响,我国目前存在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较多、国内大循环不够通畅、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不确定性上升等问题,民间投资、进出口贸易失速,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动力偏弱。在此背景下,发挥金融的“活血”效应就显得尤为重要。

涂永红表示,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金融高水平开放将增加金融发展新动力,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她建议:“扩大制度型开放,提高我国金融优化配置国内外资源的能力,增加金融发展新动力。”

涂永红指出,要继续扩大制度型开放,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要以更大的开放、更激烈的竞争倒逼金融机构提供个性化、差别化金融产品和高水平的金融服务,增强创新活力,不断提质增效;应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对外开放,增强金融开放的系统性、集成性和稳定性;充分发挥22个自贸区金融开放先行先试的积极作用,在跨境资本流动、金融市场准入、跨境电子商务、数字金融、跨境人民币等领域加大开放力度,进一步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与此同时,我国还需努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提高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具体内容包括:继续完善金融服务业“负面清单+准入前国民待遇”外资管理模式,对标CPTPP协议中服务业更高水平的开放标准、规则和要求,吸引更多国际知名金融机构进入我国,增强我国配置全球金融资源的能力;鼓励更多大型金融机构走出去,在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展业,更好服务“走出去”的中资跨国公司,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继续完善“沪港通”“深港通”“沪伦通”“债券通”“理财通”等资本跨境流动渠道和机制,吸引更多中长期资本进入我国,增加竞争和金融市场活力。

涂永红介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银行体系和第二大保险、债券、股票市场。然而,我国金融大而不强,突出表现为金融功能没有充分实现,金融的加速器和杠杆作用不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较差。与纽约、伦敦相比,上海金融中心的能级和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在获取金融市场定价权、金融治理话语权方面需要进一步突破。

为此,她表示,应进一步巩固上海和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着力强化金融功能,全面建设金融强国。加强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位一体”的金融中心建设,畅通金融要素市场、资金跨境流动渠道,发挥数字经济优势,建设更具竞争优势的金融基础设施,牢牢掌握人民币利率、汇率定价的主动权,加快建设全球人民币资产管理中心,有序务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涂永红说,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框架已形成,为香港金融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坚实的腹地支撑。应扩大理财通范围和市场规模,在法律、基础设施、人才等方面强化粤港澳金融互联互通,增加离岸人民币流动性,进一步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离岸人民币中心地位。

在此背景下,中国也需积极参与数字经济金融的全球治理,充分发挥中国在数字货币、数字支付领域的领先优势,用好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这一新型国际支付平台,推动数字人民币跨境使用;积极申请参加《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积极参与绿色金融、数字贸易、数字货币、科技金融、新金融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全球治理,不断推动中国标准、中国规则、中国管理走向世界,提高中国在国际金融治理中的话语权。

涂永红认为,随着高水平金融开放,金融资源跨境配置更加深入和广泛,国内外金融市场之间的联动性、风险传染性更强。因此,必须统筹高水平金融开放和高水平安全,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加强国际监管合作,设置必要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