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评】中欧合作应对时代变局,是顺民心趋大势之举

2023-06-21 23:27:59 编辑:贸促会驻外代表处法国 驻法国代表处发布 来源:中国网


中国网评论员 华章

6月18日至23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应德国总理朔尔茨和法国政府邀请,赴德国举行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并对德国进行正式访问,对法国进行正式访问并出席新全球融资契约峰会。

过去一段时间,受中美关系陷入低谷的影响,中欧关系也出现不小的波折。“疑中”“恐中”论频频见诸欧洲舆论场,为双方友好氛围以及合作前景蒙上阴影。不过,随着中国疫情防控平稳转段,以及双方维持各层级的密切沟通,中欧关系近半年多来呈现出可喜的回暖迹象。去年11月,朔尔茨成为党的二十大后首位访华的欧盟国家领导人,为其他欧洲政要的中国行拉开序幕。今年4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成为中国对外交流全面重启、全国两会成功召开后首位访华的欧洲国家元首。一个月后,中国新任外交部长秦刚首次出访德法等国。

此次李强将首访选在欧洲、首站选在德国,不仅是中欧近段时间热络关系的延续,更体现出中方对进一步深化中德、中法关系,在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背景下,继续强化双方各领域密切交流和务实合作的高度重视。在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欧关系向好发展顺乎民心、顺应大势,将为全球的和平与稳定注入正能量。

中欧加强互利合作,符合双方民众期待

今年4月,法国总统马克龙来华访问,不仅中国政府给予高规格接待,中国民众夹道欢迎的热烈场面也给欧洲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同月,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ECFR)对11个欧盟国家共16168名受访者发起的民意调查显示,46%的欧洲受访者认为中国对本国来说是“必要合作伙伴”或“共享利益和价值观的盟友”;63%的受访者认为发展对华经贸关系“风险与收益平衡”或者“收益远大于风险”;大部分受访者不认为中国想要挑战和破坏欧洲,也不相信美国政府推动的所谓“民主与专制对战”框架。

这一结果,让美国媒体直呼“令人惊讶”。它显然出乎近年来一直在中欧之间极尽挑拨离间之能事的美国意料,却证明了继续发展好、维护好中欧关系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良好意愿,同样在欧洲范围内也有着广泛的民意基础。

中欧加强互利合作,符合各自发展利益

近年来,美国以及欧洲的大西洋主义者持续渲染“中国威胁论”。特别是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其以“欧洲对俄能源依赖”为切入点,强化欧洲对华“去风险化”叙事,挑动欧洲削弱与中国之间的供应链和科技领域合作。

然而事实证明,对华“脱钩”或者“去风险化”并不符合欧洲的切身利益。有数据显示,2022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达8563亿欧元,比上年增长23.1%,双方平均每天贸易额超20亿欧元;贸易结构更加优化,锂电池、新能源车、光伏组件等绿色产品贸易快速增长。2022年,欧洲对华投资121亿美元,比上年大幅增长70%;中国对欧投资1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在美国威逼利诱、欧洲大西洋主义者里应外合之下,欧洲与中国的经贸关系不仅没有疏远,反而更紧密了;供应链合作不仅没有割裂,反而向新的领域延伸了。正如一位匿名的西方企业高管所言,欧洲即便采取“供应链多元化”,也无法完全撤出中国,一些企业迫于压力将部分生产线迁往他国,往往面临成本上升且产品质量堪忧的窘境,因而,这些迁出的企业不得不在其他国家的新工厂继续与中国供应商合作。

在高科技领域,美国一直声称“与中国合作有技术被窃的风险”,鼓动欧洲加入对华科技封锁的阵营。而事实是,2010年至2020年间,中国企业获国际专利数占比从16%暴增至49%,而欧洲企业占比则从12%降至8%。中国与包括欧洲在内的西方国家开展技术交流合作时,早已从“西方出技术”向“双方出技术”转变,欧洲若堵死对华科技合作的大门,反而将导致欧洲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面临不利局面。

中欧加强互利合作,有助于携手应对全球挑战

中欧之间合作大于竞争、共识大于分歧,不仅限于经贸科技领域,同样适用于应对包括气候变化、地区安全等全球挑战方面。

自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与美方不断拱火添柴的搅局姿态不同,中方始终站在和平一边,坚持劝和促谈的建设性立场,鼓励欧洲在谈判中发挥主导作用,支持建立一个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机制,并明确表态支持欧洲实现战略自主的努力。中方立场与马克龙等欧洲政治家不谋而合,也因此受到欧洲方面高度赞赏。

此外,在绿色转型方面,中欧合作的前景无比广阔。2019年12月,欧盟委员会公布了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欧洲绿色协议”,目标是在2050年前实现欧洲地区的“碳中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中国也在 2020年9月明确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与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为此,中国布局多年,如今已成长为全球可再生能源设备的重要生产者以及欧洲相关产品不可忽视的供货方。2021年,欧洲64%的风力涡轮机、89%的太阳能板、43%的电动汽车进口来自中国。不久前,荷兰外贸与发展合作大臣施赖纳马赫尔回击所谓“脱钩论”时称,没有中国,欧洲的绿色转型是不可能成功的。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百年变局下的中欧关系,面临诸多内外因素的干扰,经历波折在所难免。但历史和现实无不清楚地昭示着,中欧关系只能搞好不能搞坏,中欧深化各领域的务实合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只要双方携手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实现各自的宏伟蓝图,为困顿中的世界注入强大活力。

(编审:高霈宁 张艳玲 蔡晓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