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欧洲核心通胀数据居高不下,市场对于欧洲央行继续加息的预期有所回升。不过,在乌克兰危机、美国产业政策诱导等多重因素作用影响下,去年以来在欧洲不断上演的去工业化进程比通胀更令欧洲忧虑。
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0.6%、环比增长0.3%,略好于预期。同时,欧元区7月份去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通胀涨幅按年率计算为5.5%,高于此前预测。核心通胀数据是欧洲央行决定利率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欧元区经济增速回升又令部分机构认为“对欧元区经济衰退加剧的担心过于夸张”,因此市场预计欧洲央行继续升息的可能性迅速增大。
欧元区二季度增速回升存在偶然性。从国别看,爱尔兰二季度GDP环比增长3.3%,成为拉动欧元区当季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不过,爱尔兰因低税率吸引了多家跨国公司欧洲总部落户于此,其经济增长受跨国公司业绩影响较大,并不稳定。欧洲经济主要“发动机”之一的德国,二季度GDP环比零增长;制造业规模较大的意大利,GDP环比从一季度的增长0.6%变成二季度下降0.3%。因此,经济衰退的阴霾并未远离欧洲。
德国、意大利等工业国的境遇,反映出欧洲经济面临的困局并非通胀或衰退所能概述。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伴随着美国对地缘政局的操弄、美国产业政策的诱导以及能源危机的影响,欧洲制造业基础不断被掏空,去工业化在欧洲愈演愈烈。
能源供应紧张是乌克兰危机带给欧洲的重要冲击之一。在美国拱火下,俄欧能源逐渐“脱钩”,能源价格出现大幅震荡,再叠加供应链不畅等影响,欧洲许多制造业企业被迫停产或是将生产线外迁,具有能源价格优势的美国成为欧洲企业生产线外迁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同时,美国出台大规模排他性歧视性产业政策,《通胀削减法案》和《芯片与科学法案》的出台对欧洲的冲击不小。此外,去年以来美联储持续激进加息,也令许多投资加速从欧洲流向美国。
能源对欧洲企业成本的侵蚀,以及对欧洲工业结构的改变不可忽视。去年以来,不少欧洲国家的能源密集型企业减产或停产。欧洲有色金属协会去年就曾表示,欧洲一半的锌和铝生产已经处于停滞状态,欧洲金属冶炼厂面临生存威胁。一批被誉为“隐形冠军”的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破产,也削弱了欧洲的整体创新能力。此外,欧洲央行连续9次加息,不断推高企业的借贷及生产成本,迫使制造业企业缩减投资,这种恶性循环仍在继续。
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之一的德国,面临的严峻挑战尤其具有代表性。7月初,德国经济研究所(IW)发布报告称,2022年从德国净外流的外国直接投资(FDI)高达1250亿欧元(约合1320亿美元),是德国有史以来最高的FDI净流出量。报告建议德国政府采取措施让德国未来再次成为外国投资的首选地,否则“这些令人震惊的数字将是欧洲火车头去工业化的开始”。报告同时也注意到,美国成为去年德国直接投资的首要目的地。
面对去工业化的严峻形势,欧洲决策者心知肚明,也在加快推出相关法规政策,试图提升欧洲工业的竞争力。如欧盟提出“绿色协议产业计划”,出台一项旨在加强电池和废旧电池管理的新法规。欧洲议会近期也通过《芯片法案》欲打造自主半导体产业链,要求到2030年欧盟芯片产量占全球的份额应从目前的10%提高至20%。
然而,提升工业竞争力不能一厢情愿。以《芯片法案》为例,芯片行业是耗能大户,也是耗水大户。在欧洲能源紧缺难以根本缓解、能源价格前途莫测、饱受气候问题尤其是干旱困扰的背景之下,欧洲要想按时实现《芯片法案》目标,难度着实不小。(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连 俊)